時間:11/25/2025 00:00
瀏覽: 313
在美國年輕世代普遍推遲結婚生子的此刻,一股「先生小孩、再拚事業」的風潮卻在保守派女性之間迅速升溫。她們自稱正在翻轉前一代的成功模板,把人生切成不同「季節」:20多歲先結婚生子,30多歲再追職涯也不遲。《華爾街日報》訪問多位保守派網紅與青年行動者,發現越來越多年輕女性以自身經驗證明——提早當媽媽不等於放棄事業,而是在反家庭氛圍中重新奪回選擇權。
人生有季節:保守派年輕女性的「時序」
過去幾十年,女性的人生幾乎有標準流程:20多歲先在職場衝刺,等薪水穩定,再考慮成家。《華爾街日報》11月22日指出,這套模式讓女性得以取得高薪職位、進入以往由男性主導的領域,黃金工作年齡的女性勞動參與率衝上新高,但生育年齡也一路推遲,許多人選擇凍卵來延後壓力,甚至選擇不生。
但28歲的布朗(Isabel Brown)告訴《華爾街日報》,她不想等待。她去年結婚、今年生子,一邊育兒、一邊主持保守派媒體的《Daily Wire》Podcast,也代表查理・柯克(Charlie Kirk)共同創辦的青年組織「美國轉折點」(Turning Point)到校園演講,被視為保守派年輕女性的新代表。
查理・柯克過世後,他的遺孀艾莉卡・柯克(Erika Kirk)接手該組織,作為保守派年輕女性的代表,她強調:家庭擺第一,孩子優先。
布朗說,愈來愈多年輕人相信,若一開始就有家庭能共享成功,人生的意義會更加深刻。她與同齡女性用「人生的季節」形容這種節奏:家庭有家庭的季節,工作有工作的時段。這個用語來自《傳道書》3:1——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
在她們眼中,女性不必落入兩種極端:成為留守家庭的「全職主婦」(tradwife),或工作至上的「女強人」(girlboss)。她們認為自己介於其間,有家庭也能有職涯,只是時序不同。
一項全美大型調查顯示,15年前,自由派與保守派女性的生育比例只差5個百分點;2024年,18~35歲自由派女性有75%無子女,保守派約40%。社會學者派瑞(Samuel Perry)指出,自由派傾向成為雙薪無孩的「頂克族」或選擇不生或少生,保守派則把育兒視為「完整人生」的一部分。
在出生率與結婚率下降的情況下,一些保守派更強調提早建立家庭,並相信母職與工作能並行。右派公共政策組織「獨立女性論壇」(Independent Women)主席盧卡斯(Carrie Lukas)說,若女性選擇在20多歲專心帶孩子,30多歲仍有充足時間發展一份有意義的職涯。
「女性可以擁有一切,但無法同時擁有」
10月在亞利桑那州舉辦的保守派大學女性會議上,演講者輪番提醒台下18到22歲的學生:教育與職涯固然重要,但不可犧牲婚姻與孩子。《評論區(The Comments Section)》Podcast主持人康拉德(Reagan Conrad)則呼籲年輕女性不要凍卵:「把卵子冰十年、只為了確保職涯完美,順序明顯出了問題。」
K.T.麥克法蘭(K.T. McFarland)也在台上分享自己的「人生時間表」。她34歲離開五角大廈公共事務工作、生了五個孩子,911事件之後又在50歲重返職場,曾任川普政府副國安顧問與《福斯新聞》分析師。
主辦單位「露絲保守女性中心(Clare Boothe Luce Center)」的主席貝格(Kimberly Begg)說,Z世代是「最孤獨的一代」,家庭變小、情感連結變脆弱,也因為她們聽過太多「信仰與家庭會拖累你」的謊言。
49歲的貝格坦言,自己早年擔任非營利組織總法律顧問、長期出差,讓五個孩子長期缺少母親陪伴,這讓她深感後悔。她記得其中一個女兒剛會打電話時,幾乎天天撥來,只為叫她回家。她決定辭職,是因為她每次出差都買給女兒、用來彌補自己缺席的「豆豆娃」(Beanie Babies),已經堆滿整間房。
離開職場五年,貝格寫了兩本書,並擔任非營利組織顧問。2024年加入露絲中心後,她把辦公時段提前到下午兩點結束,方便同事接孩子或處理家庭事務。她說,「家庭需要的是陪伴,調整工時讓我能陪孩子,又能投入工作。」”
她鼓勵年輕女性尋找後疫情時代更普及的彈性工作,雖然可能會影響薪資或升遷。她的建議簡單直接:「你可以擁有一切,但無法同時擁有。」
下一代的抉擇:家庭與職涯如何兼得?
21歲的大四生德馬斯(Grace De Mars)也參加了這場會議。她與高中男友剛訂婚,正在思考成為歷史老師的志向,能否與在20多歲成家的願望並存。她的母親39歲生下她,曾提醒她晚孕的辛苦,「我得想想什麼對家庭和孩子最好,尤其是當老師,不是打卡就能下班」。
28歲的沃特斯(Emma Waters)是保守智庫「傳統基金會」(Heritage Foundation)的遠端政策分析師,她已育有兩個幼兒。決定生小孩時,她辭去快節奏、需要社交的工作,也推掉了心動的實體工作的機會,以便白天在家陪伴孩子。
「我愛工作,但我的首要任務是撫養孩子。」沃特斯說,「你可以全拿」的期待讓女性疲於奔命。她知道不是所有女性都能遠端工作,也並非所有家庭都能靠單薪生活,她提醒每個人的「季節」不同,不需將某人的選擇視為模板。
作為政策分析師,沃特斯希望政府在既有單親補助之外,也給已婚且工作的女性更多支持。她認為最需要調整的是文化,社會應該讓人們的工作更容易配合家庭,而非犧牲家庭去工作。「我們需要有更多社區支持,幫助年輕媽媽找到彈性的工作方式。」
身為保守派網紅的布朗(Isabel Brown)在IG、TikTok上累積兩百萬粉絲,她的追隨者多是年輕人。布朗經常發文說:「為什麼要晚婚晚育?婚姻與育兒並不會限制你的自由。」她在華盛頓的家中錄製《Daily Wire》、出差也帶著女兒同行。她的丈夫在川普政府工作,「我們兩人分擔育兒,哺乳除外。」布朗打趣地說。
布朗說,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與外界灌輸給年輕世代的「既定人生排序」截然不同。美國如今的反家庭風氣,讓許多人活得不快樂、也感受不到真正的滿足。她希望自己的選擇能提醒同齡人:人生有更多可能。
图片翻摄自网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