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泌尿道感染-家長不可不知

來源:范秀麗、廖悟佑 時間:02/26/2013 瀏覽: 6519

泌尿道感染(Urinary Tract Infections;UTI) 名列小兒一般病房住院 5 大診斷之一,到底該如何預防,平日照顧上有哪些注意事項,以及一旦住院,會面臨哪些的檢查與治療,身為家長,您不可不知。 泌尿道感染是指腎臟、輸尿管、膀胱或尿道有感染情形,是兒童常見的疾病。其特徵是尿中出現細菌並有發炎反應,少數會造成長期的合併症,包括高血壓、蛋白尿、腎臟功能降低或較少出現的末期腎疾病。

一、病因
泌尿道感染的病因依年齡與性別而異。小於 3 個月的嬰兒多為菌血症而引發,細菌經由血液流至腎臟造成泌尿道感染。學齡前期兒童,尤其女童則因尿道較短,發生泌尿道感染機率較男童高,也因肛門離尿道很近,糞便裡的微生物易經尿道口上行而造成感染。此外男孩包皮過長、先天性泌尿道結構異常( 如膀胱輸尿管逆流 )及性行為頻繁的青少年,皆是高危險群之一。

最常引起急性泌尿道感染的菌種是大腸桿菌,其他常見的菌種有克雷白氏肺炎桿菌、變形桿菌(Proteus)、腸球菌、葡萄球菌和披衣菌;此外,病毒和黴菌也常常造成泌尿道感染。

二、臨床表徵
泌尿道感染的臨床表現差異性很大,常受到病童的年齡別、潛在性神經異常以及再度感染的頻率等因素所影響。在嬰幼兒期,其症狀是模糊且較不具特異性。嬰兒可能有發燒、腹脹、食慾減低、躁動不安、嘔吐、排尿時明顯的解尿困難、尿液顏色或味道改變;較大兒童會表現出發燒、下腹痛、後腰部疼痛、恥骨上疼痛、頻尿、尿急、解尿疼痛或遺尿,有時也會引起血尿。

三、診斷檢查
泌尿道感染的診斷有賴於尿液中培養出細菌,因此尿液分析與尿液培養必須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收集。若兒童能自行解尿,可以收集乾淨的中段尿液(捨棄前段及後段少量的尿液,其餘的尿液則為中段尿)。對於嬰兒或不會自行解尿的兒童,則會消毒後予貼尿袋以收集尿液。兒童如有生理結構異常情形易造成泌尿道感染或腎臟受損等,一般住院後會做腎臟超音波檢查,而於抗生素使用一個階段後進行排尿性膀胱尿道攝影檢查,了解有否膀胱輸尿管逆流情形,逆流達 4-5 級者,須經由醫師評估必要時進行手術。

四、醫療處置
泌尿道感染主要治療方式是使用抗生素,通常抗生素需依醫囑持續使用一段時間,不可於無症狀時就自行停藥,必要時於抗生素治療完後 3-4 天需重複尿液培養檢查。

五、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方法

  • 清潔嬰兒會陰部應由前往後以避免大便污染尿道區;教導女童解尿及排便後由前往後擦拭。
  • 避免將尿布包太緊,盡量選擇棉質內褲可避免潮濕,減少細菌孳生。
  • 多喝水,避免憋尿,每次排尿應全部排空,避免有餘尿。
  • 避免泡澡與洗泡沫浴過久,以避免化學物質造成刺激。
  • 大小孩喝蔓越莓汁,可增加尿液酸化以減少細菌孳生。
  • 依醫囑使用抗生素,勿自行停藥,避免復發。
  • 青少年性行為前後解尿,以預防尿液滯留及能將細菌排出泌尿道。
  • 男孩需注意包皮清潔,如無法推開清潔,可考慮類固醇擦拭治療,通常約使用 2-3 週,最長 4 週未改善,則可考慮手術處置包皮過緊問題。
  • 如有便秘問題,應設法改善。

俗話說預防重於治療,以上預防方法如能落實在生活中,相信泌尿道感染不會輕易找上門。

資料來源:健康電子報 (本文作者為臺大醫院護理部兒童一般病房護理長 )

图片翻摄自网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打開微信,使用 “掃描QR Code”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

親愛的商家負責人: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?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,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、社區活動、消費情報、專欄寫作...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。請電(626)280-8588,獲得更完整的訊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