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房利美和房地美要重回私有化的經營模式
2025年3月美國建築商大亨、前私募股權高管威廉·普爾特 (William Pulte) 為什麼要罷免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 (Fannie Mae) 和房地美 (Freddie Mac) 的十多名董事會成員。其原因分析如下:
房利美(Fannie Mae)和房地美(Freddie Mac)進行私有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從經濟、政治和市場運作三個層面來分析。以下是詳細分析:
1.    
歷史背景:為什麼它們不是私有的?
房利美和房地美原本是私人公司,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因房市崩盤造成重大虧損,美國政府將它們接管,納入「保護性接管」之下,由聯邦住房金融局(FHFA)管理,成為所謂的政府保證企業(GSEs)。
2. 為什麼要推動私有化?
房利美和房地美原本是私人公司,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因房市崩盤造成重大虧損,美國政府將它們接管,納入「保護性接管」之下,由聯邦住房金融局(FHFA)管理,成為所謂的政府保證企業(GSEs)。
(一)減少政府干預與風險
(二)恢復市場競爭與效率
(三)吸引私人投資者
 3. 為什麼現在特別想推動?
 4. 可能的爭議與風險
 综合結論:
| 
    私有化目的  | 
   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 說明  | 
  
| 
   減少納稅人風險  | 
  
      
  政府不再為房貸市場提供無限擔保  | 
 
| 
   提升市場效率  | 
  
      
  回歸競爭市場,自由運作,提高業務彈性與創新力  | 
 
| 
   吸引資金與重返股市  | 
  
      
  吸引投資人支持、計畫重新在證券交易所上市  | 
 
| 
   推動自由市場原則  | 
  
      
  與保守派(如川普、普爾特)所支持的自由經濟理念一致  | 
 
再進一步深入了探討「私有化動機與背景」:
 1. 房利美與房地美的角色太大,政府難長期接管
 2. 財務表現恢復,讓私有化成為可能
 私有化的可能方式:
 過去幾年提出的私有化方法有幾種:
| 
    方案  | 
   
    說明  | 
  
| 
   IPO(首次公開募股)重新上市  | 
  
    
  公司將股票重新在證交所掛牌,由民間投資者持有  | 
 
| 
   管理層收購或財團入股  | 
  
    
  由金融機構或投資基金組團收購公司股份,改為私有  | 
 
| 
   政府逐步減持股份、讓市場主導  | 
  
    
  類似過去美國對AIG的做法,逐年釋股給市場  | 
 
 各界的觀點與爭議分析:
A.  
支持者的觀點:
B.   
反對者的觀點:
國際比較角度(補充參考)
附上:專家們的研究探討如下:
第一部分:圖表版整理 — 房利美 / 房地美私有化的核心概念
| 
    項目  | 
   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內容說明  | 
  
| 
   原始角色  | 
  
   政府創立的「政府擔保企業」(GSEs),提供房貸資金流動性  | 
 
| 
   2008年金融危機  | 
  
   巨額虧損,美國政府接管,納入「保護性監管」(Conservatorship)  | 
 
| 
   目前狀況  | 
  
   每年獲利數百億美元,但盈餘大多上繳政府,股東權益被壓縮  | 
 
| 
   私有化動機  | 
  
   恢復市場導向、減少納稅人風險、吸引資本、重返自由市場  | 
 
| 
   主要爭議  | 
  
   弱勢貸款戶權益縮減?壟斷問題?未來監管機制?社會責任怎麼處理?  | 
 
| 
   支持者主張  | 
  
   自由市場效率高、政府退出風險、能創新房貸產品  | 
 
| 
   反對者憂慮  | 
  
   私利導向恐傷及首次購屋族、低收入戶,社會公平弱化  | 
 
第二部分:年表形式 — 私有化相關進程與關鍵事件
| 
    年份  | 
   
             事件的内容  | 
  
| 
   1938年  | 
  
   房利美(Fannie Mae)由政府成立,穩定房貸市場  | 
 
| 
   1970年  | 
  
   房地美(Freddie Mac)成立,加強房貸證券化機制  | 
 
| 
   2008年  | 
  
   金融風暴爆發,兩者接連出現巨虧,美國財政部與FHFA將其接管  | 
 
| 
    2012年  | 
  
   所有盈餘開始直接匯入政府帳戶("Net Worth
  Sweep"),投資人強烈反彈  | 
 
| 
    2016年後  | 
  
   開始出現私有化聲音,川普政府期間嘗試推出改革計畫,但未完成  | 
 
| 
   2020年  | 
  
   FHFA提出「資本重建」規劃,希望讓兩家公司具備足夠資本再上市  | 
 
| 
    2024-2025  | 
  
   威廉·普爾特接任董事會主席,開始清洗管理層、重新啟動私有化與資本重建流程  | 
 
預測:若資本儲備足夠並通過監管審核,最快可能於 2026~2027年間重新上市(IPO)
第三部分:私有化對「購屋者」的具體影響
| 
    項目  | 
   
    私有化前(政府接管中)  | 
   
    私有化後(市場導向運作)  | 
  
| 
   貸款利率  | 
  
   穩定偏低,由政府支持擔保機制  | 
  
   可能會依信用與收入調整,高風險族群利率上升  | 
 
| 
    首購族貸款政策  | 
  
   政府要求機構支持低收入與首次購屋者  | 
  
   企業以獲利為目標,可能收緊標準、提升首付門檻  | 
 
| 
    文件與流程  | 
  
   申請流程規定嚴格但標準化  | 
  
   公司可能自行設計流程,靈活但缺乏統一性  | 
 
| 
   產品創新  | 
  
   較受限,強調穩定與社會責任  | 
  
   可能推出彈性房貸、創新償還方式,適合不同需求客戶  | 
 
| 
   市場風險  | 
  
   政府擔保背景,風險由國家吸收  | 
  
   風險轉嫁給投資人與借款人,市場波動性加大  | 
 
| 
   可負擔住宅推進力  | 
  
   有任務性要求支持弱勢族群  | 
  
   若無政府補助政策介入,可負擔房源恐減少  | 
 
 補充建議(購屋者角度):
總結上述論點:
房利美與房地美的私有化,是一場政府從金融市場撤退、讓風險與利益重新回歸私人部門的經濟實驗。但這過程必須兼顧社會責任與市場監管,否則可能重演2008年的悲劇。
房利美和房地美私有化 為何與我的購屋成功息息相關
讓你更清楚房利美(Fannie Mae)與房地美(Freddie Mac)私有化對你購屋成功的影響。
背景說明
房利美與房地美的角色是什麼?
 私有化後會出現的問題與情境模擬
 情境一:你去銀行申請貸款
假設你月薪7萬,打算買一間1000萬的房子,想貸款800萬(貸款成數80%)。
如果房利美/房地美還是政府控制的狀態:
但如果他們私有化了:
情境二:購屋補助與首購優惠可能消失
很多首次購屋族(First-time
homebuyers)目前能享有:
這些計畫都建立在這兩家機構「配合政府政策」的立場上。
私有化後,這些計畫將可能減少,因為企業要獲利,不會做低毛利貸款。
數據補充:利率差一點,總成本差很多
假設你貸款 800 萬,30 年期貸款:
| 
    年利率  | 
   
    每月還款  | 
   
    30年總利息  | 
  
| 
   2.0%  | 
  
   約 29,590 元  | 
  
   約 266 萬元  | 
 
| 
   3.0%  | 
  
   約 33,720 元  | 
  
   約 431 萬元  | 
 
| 
   4.0%  | 
  
   約 38,180 元  | 
  
   約 744 萬元  | 
 
只差 2% 的利率,30 年下來你要多付478 萬元的利息!
未來趨勢觀察(給你行動建議)
如果你是潛在購屋者,這些值得注意:
舉例:
舉例: 美國房價100萬,頭期款5萬。30年貸款,年利率6%。地税2%、房屋保險費1%。管理費1%,保養費3%汽車月供款$600.,汽車保費每年2000元。學貸每年3000元。人壽保險費每年2000元。健康保險費每年3600元。個人所得税税率40%。請問我單身一人,年收入是多少才能養的起全部的生活費。
税務專家與貸款專員來幫你逐項計算你購屋後的完整生活開銷,並反推你需要的**最低年收入(稅前)**是多少,才能支撐這樣的生活條件。
基本房屋資訊(按你提供的數據)
 一、貸款還款(月付)計算
使用標準房貸計算公式:
M=P×r(1+r)n(1+r)n−1M = P \times \frac{r(1+r)^n}{(1+r)^n -
1}M=P×(1+r)n−1r(1+r)n
其中:
 每月房貸約為:
M≈950,000×0.0059955≈$5,696M
≈ 950,000 \times 0.0059955 ≈ \$5,696M≈950,000×0.0059955≈$5,696 
 二、其他房屋相關費用(月)
| 
    費用類別  | 
   
    百分比 / 數字  | 
   
    每年($)  | 
   
    每月($)  | 
  
| 
   地稅  | 
  
   2% of 房價  | 
  
   $20,000  | 
  
   $1,667  | 
 
| 
   房屋保險  | 
  
   1% of 房價  | 
  
   $10,000  | 
  
   $833  | 
 
| 
   管理費  | 
  
   1% of 房價  | 
  
   $10,000  | 
  
   $833  | 
 
| 
   保養費  | 
  
   3% of 房價  | 
  
   $30,000  | 
  
   $2,500  | 
 
| 
   小計  | 
  
   $70,000/年  | 
  
   $5,833/月  | 
 
三、其他固定支出
| 
    費用項目  | 
   
    週期  | 
   
    金額(年)  | 
   
    每月平均($)  | 
  
| 
   汽車月供款  | 
  
   月  | 
  
   $600×12 = $7,200  | 
  
   $600  | 
 
| 
   汽車保險  | 
  
   年  | 
  
   $2,000  | 
  
   $167  | 
 
| 
   學貸  | 
  
   年  | 
  
   $3,000  | 
  
   $250  | 
 
| 
   人壽保險  | 
  
   年  | 
  
   $2,000  | 
  
   $167  | 
 
| 
   健康保險  | 
  
   年  | 
  
   $3,600  | 
  
   $300  | 
 
| 
   小計  | 
  
   $1,484/月  | 
 
 四、每月總支出總結(含房貸與所有生活成本)
| 
    項目  | 
   
    每月支出($)  | 
  
| 
   房貸還款  | 
  
   $5,696  | 
 
| 
   房屋稅/保險/維護等  | 
  
   $5,833  | 
 
| 
   其他生活支出  | 
  
   $1,484  | 
 
| 
   總計支出  | 
  
   $13,013  | 
 
五、反推年收入(含所得稅)
你說你的個人所得稅率是 40%,所以我們反推:
稅後收入≧13,013×12=156,156(年)稅後收入 ≧ 13,013 × 12 = 156,156(年)稅後收入≧13,013×12=156,156(年) 
要讓稅後收入達到 $156,156:
稅前收入×(1−0.4)=156,156⇒稅前收入≈156,1560.6≈$260,260稅前收入 × (1 - 0.4) = 156,156 \Rightarrow 稅前收入 ≈
\frac{156,156}{0.6} ≈ \$260,260稅前收入×(1−0.4)=156,156⇒稅前收入≈0.6156,156≈$260,260 
 結論:你的最低稅前年收入應為約 $260,000 美元/年。
若你單身,沒有其他家庭成員需要扶養,要維持上述生活條件,你的最低稅前年收入應為約 $260,000 美元/年。
請您讀 我的續篇
如何善用房利美和房地美房貸功能 打造自己的地產王國
唐冠軍說:「能成功買到第一幢自住屋,這是你個人投資理財美夢實踐的第一步,你能跨出這一步,代表你的人生舆事業開始走向光明的第一步,期盼各位能更上一層樓,達到鵬程萬里,展翅高飛的境界。再成功投資到各種事業或商業地產,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地產王國。」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開微信,使用 “掃描QR Code”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