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、中、日、俄、印、歐、韓這七國探月競賽不僅是科技實力的展現,更是人類邁向深空探索的集體行動,月球正逐步轉化為地球文明的下一個前哨基地。(攝影/鄭國強,用NIKON P900拍攝)
中秋節前夕,9月25日,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希望能最早在2026年2月發射50年來首個載人的登月任務。「阿爾忒彌斯二號」(Artemis II,阿提密斯二號)任務是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二次發射,該計劃旨在讓太空人登陸月球,並最終在月球表面建立長期駐點。任務專家克里斯蒂娜·科赫(Christina Koch)解釋,太空人將能夠在月球表面進行長達3小時的精細觀察。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太空科技加速發展的背景下,月球再次成為各國太空競賽的焦點。
美國、中國、俄羅斯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與歐洲太空總署(ESA)等七大國家與組織,正同步推進探月計畫,涵蓋軌道器、登陸器、小型月球車乃至未來的月球科研站與載人任務。這場「新月球時代」的競逐,不僅是科技實力的展現,也牽動未來太空資源與地緣政治的布局。
美國太空總署(NASA)主導的 Artemis 計畫,是目前全球最具規模的探月工程。Artemis I 已於 2022 年完成無人繞月測試,後續 Artemis II 將進行載人繞月任務,預計於 2025 年執行。最受矚目的 Artemis III,則將實現美國自1972年阿波羅17號以來的首次載人登月,並鎖定月球南極地區,尋找水冰資源與建立長期科研基地。
NASA 同時與歐洲、日本、加拿大等國合作建構「月球軌道平台-門戶」(Lunar Gateway),作為未來深空任務的中繼站,展現美國在月球探索上的多邊合作與技術領先。
中國的探月工程已進入第四期,嫦娥系列任務持續推進。繼嫦娥五號完成月球樣本返回後,嫦娥六號預計於 2024 年執行月球背面採樣任務;嫦娥七號將於 2026 年前後發射,搭載 AI 飛躍器深入月球南極撞擊坑,尋找水冰資源;嫦娥八號則預定於 2029 年登陸南極莫頓環形山,與嫦娥七號共同構建「國際月球科研站(ILRS)」的基本型。
俄羅斯方面,雖 Luna-25 登月失敗,但 Roscosmos 計畫中的 Luna-26(軌道器)與 Luna-27(登陸器)仍在研發中,目標是探索月球南極並參與 ILRS 的建設。中俄合作的 ILRS 將開放國際參與,目前已有多國科研機構加入合作載荷。
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(JAXA)於 2024 年 1 月 20 日成功執行 SLIM 任務,實現全球最精準的月球軟著陸,誤差僅 55 公尺。SLIM 被譽為「月球狙擊手」,其技術驗證為未來深空任務奠定基礎。任務期間,SLIM 多次在月夜中甦醒並回傳數據,展現高可靠性。
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(KARI)則於 2022 年發射「Danuri 號」月球軌道器,成功進入繞月軌道,成為全球第七個具備月球探測能力的國家。Danuri 搭載六項酬載,包括由 NASA 提供的 ShadowCam,用於探索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。任務已延長至 2027 年,並計畫降低軌道高度以獲取更精細的科學數據。韓國也預計於 2032 年執行月球登陸與月球車任務,邁向探月第二階段。
印度的 Chandrayaan 計畫已完成多次繞月與登陸任務,Chandrayaan-3 於 2023 年成功登陸月球南極,成為全球第五個登月國。下一階段,印度將與日本合作執行月極區樣本採集任務,探索水冰與礦物資源。
歐洲太空總署(ESA)則以合作為主軸,參與 NASA 的 Artemis 計畫與 Lunar Gateway 建設,同時推進自身的月球探索計畫,包括月球通訊、導航與資源探測技術。ESA 也積極投入月球表面機器人與樣本分析技術,強化歐洲在太空科研領域的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