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

【沉默時代】川普回歸,美國商界進入沉默時代

10/7/2025 6:56:51 PM     瀏覽 352 次

過去商業圈流傳一句話:任何曝光都是好事,即便壞宣傳也是宣傳。然而政治對立日益加劇的美國,這句話似乎不再適用。近期有美國媒體指出,越來越多企業領袖開始對公共議題保持緘默,不再樂於接受媒體採訪或公開發言。這股沉默現象背後,既有對川普政府施壓的顧忌,也有對社會輿論環境的戒慎恐懼。
政治高壓與寒蟬效應
美國政商環境的高度極化,正使企業領袖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。在川普重新入主白宮後,政府頻頻點名批評異議者,讓商界神經緊繃。據 Business Insider 報導,川普政府近期公開點名抨擊自由派慈善家索羅斯和 LinkedIn 聯合創辦人霍夫曼等民主黨捐款人,甚至對深夜諷刺節目主持人吉米·金摩(Jimmy Kimmel)施壓。事實上,迪士尼和辛克萊廣電集團一度暫停播放金摩的節目,只因他評論了川普盟友、保守派人士查理·柯克遇害事件。
如此高調的政治施壓,無疑讓許多企業領導者擔心一言不慎便招致白宮關切,紛紛選擇降低能見度。有公關顧問形容,當前企業界對發聲「幾乎無所適從」,甚至連原本不具爭議性的議題訪談也有人婉拒,以免「踩到地雷」。
白宮的動作只是壓力來源之一。隨著美國社會議題日趨兩極,巨頭老闆們也深知在高度分裂的輿論場中,任何公開立場都可能激怒某一方的消費者、投資人、員工或社運人士。
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過去幾年社會議題的爭議性升高,已對企業領袖產生寒蟬效應。近期美國就不乏企業捲入文化戰爭的案例:例如百威啤酒因與跨性別網紅合作宣傳而遭到部分保守族群抵制,股價和市占率受挫;目標百貨因同志驕傲月產品引發爭議,不得不下架部分商品以平息風波。這類事件使得公司高層更加警惕,深怕「出圈」表態會演變成公關危機。
在社群媒體時代,一段幾秒鐘的影音剪輯或斷章取義的引言,都可能在網路上病毒式擴散。正如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寇恩(Ronald J. Placone)所說:「突然之間,各種你並非本意的話都會被安到你頭上。」與記者或公眾對談時,話題更可能被帶向政治深水區,使對話陷入左右為難的馬蜂窩。
謹言慎行:沉默的合理性
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教授摩爾(Don A. Moore)指出,當前組織和領袖意識到自身處於政治風向的脆弱位置,因而「更不願輕易公開表態,這其實是理性的反應」。許多企業的董事會和顧問也奉勸高層保持低調、遠離政治雷區。一位美國領導力顧問便建議:「專心經營好公司的本業。當執行長涉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(如政治或意識形態),幾乎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。」事實上,不少企業內部早有規範限制高層隨意發聲,以免個人言論殃及公司利益。
根據 ESG Today 網站報導的 2025 年一項調查,美國超過 200 位上市公司董事,有 85% 認為在當前極化氣候下,公司公開對社會議題表態更有可能失去顧客,僅 15% 擔心不表態會有風險。超過八成的董事透露,他們公司已制定政策,規定僅特定發言人才能代表企業對外發聲,以控管言論風險。可見從董事會角度,多數人寧可公司「少說錯話」,也不要多說多錯。
一些企業領袖擔心,若發表帶有政治色彩的言論,可能違反公司內規或契約,嚴重的甚至丟掉飯碗。法律專家指出,若言論引發爭議造成公司財務損失,CEO 很可能被董事會問責走人。此外,部分公司正爭取政府合約或依賴遊說管道,自然格外謹慎,深怕一時失言影響與政府機構的合作──馬斯克之前就曾與川普有爭執,而被揚言剔除他的公司與美國政府間的合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企業領導人的沉默並不等於價值觀改變: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在 2024 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,並無明顯證據顯示企業在永續發展或社會議題上全面倒退,反而是對於「何時、如何發聲」變得更加精明。很多 CEO 依然關注環境、社會、ESG 等議題,但選擇更加低調行事。例如美國公司在財報會議提及「ESG」的頻率已大幅下降,2021 年有 20% 電話會議提到該詞,2023 年末僅剩 8%。
現在來看,企業領袖保持沉默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風險控管,避免輕率卷入政治漩渦而自傷。
財經新報
圖檔來源: 123RF.COM


把此文章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