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

【AI 寫履歷】用 AI 寫履歷然後呢?求職者找不到工作,企業找不到人才

11/17/2025 5:55:45 PM     瀏覽 493 次

在美國,求職時間正創下近年新高。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(BLS)資料,截至 2025 年 8 月,平均失業時間達 24.5 週,比去年增加 16%。而求職管理平台 Huntr 的數據顯示,求職者從投遞履歷到收到面試邀請的平均時間已增至 68.5 天,比 4 月的 56 天增加了 22%。
外媒QUARTZ報導,54歲的洛杉磯通訊從業人員史蒂芬妮·奧尼爾(Stephanie O’Neill)被裁員逾一年,仍未找到新工作;52歲的行銷主管霍莉·蒂加登(Holly Teegarden)每週投出50份履歷卻無回音;37歲的內容行銷主管查爾西·尼米克(Charlsie Niemiec)更在一年內投出逾280份履歷,短暫復職後又遭裁員。
這一切指向了人工智慧(AI),讓求職市場陷入「效率陷阱」。93%的求職者使用ChatGPT等工具生成履歷與求職信,但同時,AI也被企業用於自動化篩選,導致求職雙方「被演算法隔離」。
當所有履歷都變得相似,公司難以挑選人才
專家指出,履歷越來越完美,卻缺乏靈魂與故事。大量由AI生成的履歷讓公司難以分辨誰才是真實人才,因為AI不懂語境,它無法理解人如何創造成果,但這正是人類價值所在。
同時,企業端也疲於應對暴增的履歷潮。一些熱門職缺在10分鐘內就收到了上千份申請。於是,更多公司選擇讓AI初步篩選,卻導致許多合格人選的履歷被拒絕。
據Huntr統計,量身訂製的履歷每100份能換來6次面試,而通用模板僅有3次。
「真實與細節」成為脫穎而出的關鍵
專家建議,AI應該是助手而非代筆,不要把思考外包給AI,讓它幫你潤飾格式、提取關鍵字,因為最打動人的,是應徵者自己的經驗與語氣。
在充滿AI履歷的市場中,「真實與細節」反而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,求職者應強調具體成果,別只寫管理團隊,更要說明帶領什麼團隊、創造了哪些改變。此外,人脈依舊是最有效的求職策略,有內部推薦者獲得面試的機率可從3%躍升至40%。
報導指出,越來越多求職者在LinkedIn上公開分享自己的求職困境,透過說故事來打造個人品牌。這也是一種能讓人脫穎而出,開拓更多徵才管道,吸引企業主動聯繫,增加求職機會。
科技新報
首圖來源:AI 生成

把此文章分享到:

關於 標準齒科醫院